關於董陽孜的書法   侯吉諒

 

董陽孜的書法,陽剛豪放但又與傳統書法相去甚遠,他的書法如何欣賞?有無創新的價值?近日太多人問我關於董陽孜書法的欣賞問題,因而整理所思所想,俾為參考。

董陽孜的書法成就,可以用「筆力雄渾、時代風格」八字涵括。

傳統的書法美學

先談筆力雄渾。就藝術類型而言,書法是世界美術中,中國獨具的純粹由線條、線條架構、單色所構成的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凝定空間的特色,一般的美術作品,完成後即呈現「固定」的空間架構,書法則在線條的律動中,別具音樂般的流動感。其中以草書最有此特色。書法藝術之審美方法,歷代一般都以「類比法」為主要論述方法,大抵以自然景物類比書法之線條表現,如經典作品唐代孫過庭《書譜》,即云「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用這種類比方式,形容書法藝術之美,是中國書法藝術之論述通則,千百年來,書法藝術隨時演進、名家輩出,但書法藝術之審美論述,大抵不出書譜之類比說法。

類比之說,很容易讓人了解書法藝術的美,但也容易產生各說各話的理解,很難有比較客觀的標準,其實分析書法構成的基本元素,以及書寫的基本原理,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有其充份必要條件。

書法風格的基本元素

書法以字體之點畫、結構,以及整體氣韻,而形成所謂的風格。而點、畫、結構、氣韻四者,即為決定書法風格的基本元素。點畫平整細緻、字體結構長瘦、氣韻秀美者,則風格自屬細膩,點畫粗放豪邁、字體結構四方、氣韻奔騰者,視覺上必感雄壯。而點、畫、結構、氣韻,均來自寫者之書寫特性,並在視覺美學上有「統一協調」的基本要求。以篆隸行草楷五體而言,其之所以形成特定書「體」,並成為一個時代之書法特色,即在於各體之風格有其美學元素上之統一,如小篆之筆畫必嚴格符合「筆畫粗細統一、橫筆水平、豎畫垂直、轉角圓弧」四大原則,篆隸行草楷基本點畫風格不一,難以融合,歷代只見(傳)顏真卿〈斐將軍詩〉一作,以篆書運筆入行草,而形成雄渾的風格,後世歷代均有書法家嘗試融合篆隸行草楷,試圖創建新的書法風格,均未成功的原因,在未能有機融合五種書體之基本美學元素,顏真卿的行書楷書起筆多用藏鋒,與篆書起筆筆法一致,〈斐將軍詩〉因而有效融合篆書古樸渾厚的美感,在魏晉貴族名家流利瀟灑的行草風格外,自成美學元素統一的美感。

書寫技術之力學原理

以書寫技術而言,筆力雄渾必須符合「逆鋒起筆、運筆保持中鋒、速度快慢有致、結構寬廣」的四個基本原則。逆鋒起筆是篆、隸、楷三種書體的每一字、甚至每一筆的特殊起方法,藏鋒具有內斂筆畫的效果,能使字體的筆畫不至於過於尖銳,但藏鋒最主要的功能,其實是在實現「中鋒運筆」。中鋒,指毛筆筆毛最中間、最長的筆鋒與位置,亦是在運筆過程中,保持中鋒筆毛始終位於中鋒的方法。中鋒運筆,可以使筆和紙張接觸時,毛筆最外緣的力道(即形成筆畫的上下或左右邊線)維持相同的強度。古人講中鋒,只能用「懸針垂露」、「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形容,而追究其力學與運動的原理,即在實現運筆時筆鋒與紙張接觸時力學上的平衡。「懸針垂露」、「如錐畫沙」,同樣都指寫字的時候,筆畫兩邊的力道平均,而兩邊的力道可以平均的要素,就是筆毛的中鋒,在行筆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在中鋒的位置,而逆鋒或藏鋒起筆,正是為了製造書寫時中鋒的需要,運筆轉折時所需要的「提、頓、轉」,也都是為了實現中鋒。因為如果沒有保持中鋒,毛筆的筆毛在書寫過程必然偏、散,甚至糾結扭曲,初學書法的人因難以理解、控制中鋒,所以容易寫到筆毛糾結扭曲,以致必須寫一筆沾一次墨、順一次筆毛。寫一筆沾一次墨是寫不成字的,寫字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氣要連貫,如果每寫一筆就要沾一次墨,王羲之名垂千古的流利瀟灑的行草,便不可能出現。了解中鋒的原理,再去欣賞王羲之或任一名家的書法,當會很容易發現,原來這些名家的寫字秘訣,就是筆筆中鋒。

筆力雄渾,不是在下筆力道猛烈,或筆畫的粗放,或某些喜歡把書法藝術說得很玄異的人說的「我的書法裡面有氣功」之類,要達到筆力雄渾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筆筆中鋒。最有力道的線條,正是在力學上達到完全平衡的線條,力學不平衡的線條,看起來就軟弱,力學上不平均的字體,看起來就傾斜,力學上不平均的作品,氣韻就不協調。中鋒的點,力道平均,所以穩若泰山,以中鋒的線條迴筆收尾,則力道蘊藏不盡,以中鋒的線條出鋒,則利如刀鋒,筆畫彷彿可以入木三分。

時代風格之所在

其次談時代風格。董陽孜的書法風格,基本上來自顏真卿起筆、運筆和結構的雄渾厚重,雖然他的作品加上繪畫性的因素如濃淡墨色變化、寫字大小比例、水份之乾濕比例懸殊,但基本上並未違離「書寫」的基本,因此董陽孜的書法,並沒有、也沒有必要另闢徯徑,如日本書道各種灑、戮、潑、甩等各種不是書寫的技法,亦即他的書法即是在粗細變化極為鉅大的情形下,依舊保持中鋒前進,故而筆力飽滿,至終筆不歇。

近年屢屢有人嘗試「創新書法」,其技法除了參考日本書道灑、戮、潑、甩外,並有淡筆中以濃墨覆蓋、濃筆未乾即加淡墨複寫,甚至以各種顏料作全部或局部上色,或將文字與圖像作簡單結合,或將文字以句子如「山高水長」作字體、字形的變化,和結構的變形,但似乎未見撼動人心的重要作品,其主要的原因在,在未能明瞭書法之「書寫」基本定義與要求,而不免落入左道。董陽孜的創新可貴處在有所不為,無論其字體字形、用筆用墨如何求變,均未曾離開「書寫」之根本,所以可以保持其筆力雄渾的統一,並建立與古人完全不同的書法風格。

除了用筆,書寫風格的建立,來自點畫、字體的空間安排,以及作品尺寸的鉅大。古人的書法,即使狂草如張旭、懷素,最基本的原則是文字的可讀性。一般人看不懂草書,是因為不熟悉草書的結構,而不是草書就是要草到讓人看不懂,對任何一個熟悉草書字體結構基本原則的人來說,要解讀雜如亂草的草書其實非常簡單,張旭、懷素的狂草即使下筆如飆風驟雨,但每一字每一句仍然清楚明白,董陽孜的書法則不以字、句之清楚明白為原則,他的書法,基本上只是在追求視覺的效果和美學元素的統一,因此他的字不但筆畫粗細、字體大小變化懸殊,甚至單一字體的走向也常常為了書寫空間的需要而改變方向,至於字與字之間筆畫的重疊、墨色的變化,都只是為了滿足整體的視覺效果,而不是為了文字的意義。

但就創作的過程而言,董陽孜的書法,還是離不開「文義」給書寫者最初始的共鳴,而不是像日本書道那樣,已經完全離開字義、文義的根本,而只是把文字的造型當作視覺的元素,因而董陽孜的書法即使不易辨識,本質上還是傳統的、中國的書法的範疇。他的書法作品,或陽剛或疏放,都必和文義相關。

正因為沒有離開中國書法的書寫、文義的兩大原則,董陽孜的書法因而有其時代風格可以討論。否則,董陽孜的書法,便只是一種視覺性的現代藝術,而和傳統書法無關。所有嘗試創新書法風格的人,應該把握這個原則:沒有傳統,哪來的時代風格?完全創新的「書藝」,雖然也是用毛筆和宣紙在產生線條的美感,但因為已經離棄書寫的基本定義,所以已經和書法無關,而為一種純粹的現代藝術。

 

 因為妳們是好老師,所以我相信可以成為好學生。

吉諒上   20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