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影評 

就像法國影后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主演的傳記片【Camille Claudel】(1988)在台灣改名為【羅丹與卡蜜兒】;原名【Modigliani】(2004)的本片也不免俗地取名為【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這不是欺騙觀眾、也沒到文不對題的地步,其目的只不過是要藉前者的大名帶出後者的身份,以免觀眾搞不清楚罷了。

所以,畢卡索並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真正的主角,是英年早逝,卻讓畢卡索憤怒又嫉妒的對手兼同行-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他和畢卡索的競爭,也只是電影的插曲,就如同片中莫迪利亞尼和其他窮困畫家的交遊一樣,皆屬於影片的支線。影片當中更濃稠的情感,則來自他和畫室女學生珍妮飽受阻撓的愛情,她不僅是他的繆斯、模特兒、愛人,甚至在他過世後一天,帶著九月身孕跳樓殉情。

應該是為了國際市場與演員組合,本片刻意選擇以英語發音來呈現這個主要發生在巴黎、部分在義大利的故事,讓我聯想到根據法國天才導演生平改編的【尚維果-黃昏之戀】(Vigo: A Passion for Life,1998)。但本片更奇特的地方是在選角,竟然由主演過【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1990)的好萊塢明星安迪嘉西亞(Andy Garcia)來飾演因「猶太」血統而遭愛人父親大力排斥的畫家莫迪利亞尼。

傳記片最容易也最怕拍成流水帳。最近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有個很不錯的示範,是讓女主角琵雅芙(Edith Piaf)痛失愛人還得登台的那場戲,利用虛實交錯的手法及凌厲漂亮的轉場,既呈現出她哀痛逾恆的心境、舞台人生的無奈,也指出女伶澎湃的藝術魅力有部分也來自坎坷際遇的殘酷。【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也想透過主角描畫愛人的過程,道出他對感情、創作態度的變化。理論上,影片應該在最後那場令早已成名的畢卡索也忍不住下海參加的比賽中達到高潮,可惜導演此時展示的電影技巧卻失之平板,雖然我們都知道他企圖強調創作與人生的關連,卻看不到足以宣示莫迪利亞尼藝術理念或嘔心瀝血的電影語言。

因此,本片雖不失為幫助大眾認識一位畫家、甚至一幅名畫由來的橋樑。但對於藝術家的獨特性和畫中的靈魂,它所提供的電影創意,則遠不及所描述的主人翁那般熾烈與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