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黑天鵝] 4.3星 分裂毀滅之後呢? 公主病黑天鵝
看完[黑天鵝],令鬱悶的心情滿懷,電影拍得好看,在芭蕾舞劇[天鵝湖]排練與演出的過程中,演出了女主角幕前幕後驚悚的心路歷程,我深深為劇情揪心而失落。娜塔莉波曼以本片中的芭蕾舞伶妮娜一角囊括了多項大獎,在舞台上的演出確實也說服了我把最佳女主角一票投給她。
只是,這是個悲傷的故事。一如電影中妮娜自己敘述[天鵝湖]的故事一般,美麗的女子受了詛咒變成了天鵝公主,唯有真愛才能破解詛咒。她邂逅了王子,沒想到王子愛上的卻是邪惡的雙胞胎黑天鵝姐姐,美麗的天鵝公主唯有一死,才能破解魔咒。透過電影,觀眾得以窺探最為人熟知的[天鵝湖]中,美麗的舞姿背後其實是愛與死的掙扎,[天鵝湖]最困難之處在於一人分飾兩角的白天鵝與黑天鵝,兩者氣質殊異,白天鵝纖細、脆弱、楚楚可憐、我見猶憐;黑天鵝媚惑、大膽、高傲自信、顛倒眾生,一人分飾兩角實是難事,本片透過快速剪接與動畫特效作到了兩者的區隔。娜塔莉波曼本身的演技自然也為此加分不少,至少光是她演出妮娜蛻變(或者步入瘋狂)的過程中,我真的覺得白天鵝就是她,妮娜是一百分的白天鵝,在曾有芭蕾舞星夢的媽媽強烈保護下(或控制下),她是公主,擁有滿床的娃娃,母親細心的照顧,備受呵護的漂亮的身體,還有嚴格的控制與要求。母親投注了自己夢想在妮娜身上,早已注定了後面的悲劇。娜塔莉本身揉合甜美與野性的氣質,不僅將楚楚可憐的妮娜詮釋到位,也把其後演員為了尋找自我可能性的過程,演得恰如其分。
黑白天鵝在舞台上搶著王子的愛,電影則是讓舞台下的妮娜透過受傷、疼痛、流血、幻視,顯現著壓力的逼迫----母親的期望、成名的渴望、當上女主角的虛榮與達不到的要求、人際關係的暗潮洶湧。觀眾所見的種種驚悚畫面(如:剝皮、流血、抓傷的背、受傷的腳指)都是妮娜面對心理壓力的生理反應,身體其實都知道,知道那些暗伏流動的傷害,只是人身處其中,當下已惘然。
我不認為本片是逐夢美好的勵志片,如果追逐夢想是一件正確且美好的事情,為什麼每一次看著妮娜跳舞時,我只看見她搖搖欲墜的纖細脆弱,而不是樂在其中的快樂? 妮納殺死了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最終的舞碼也是人生的結局。夢想是什麼? 妮娜真的想成為芭蕾舞者嗎?結局前妮娜所說的完美,只是一片虛榮的掌聲、母親持續的關注以及自己不服輸個性的完成。 芭蕾舞是母親的夢,她的夢想,是渴望成名,想成為母親永遠的小公主。 舞台上的黑天鵝,指尖上的鞭轉,轉出完美的登場,跳著跳著也把人生舞台上的自己跳成一隻天鵝,卸去公主的外衣,身體裡只是渴望愛的野獸---用跳舞渴望王子垂青、成為明星好獲得母親眷顧、當上主角想盡舞團裡的羨幕、努力練習為了總監的肯定、偷竊成名舞者的物品渴望自己成為閃亮的明星,陷溺於渴望,看似完美,實則破碎。
本片拍攝手法俱個人特色,快速剪接流暢敘事,也為觀眾設下陷阱,透過影像 是導演說故事,[黑天鵝]的故事很片面地讓觀眾以妮娜的角度看世界,所以營造出令觀眾感同身受的錯覺,愛子近瘋狂的母親控制、舞碼總監的好色勾引、競爭對手的鉤心鬥角,都讓觀眾能夠理解最後妮娜近乎瘋狂的舉動。但如果跳脫出來,這些不利因素真的如此不利? 觀眾所意識到的真實,是真正的真實還是妮娜詮釋過後的真實? 本片的成功在於讓你我看見人格分裂患者的感覺意識(當然真的患病者應當更瘋狂),卻也很推卸責任的未把後續演給觀眾看。 芭蕾舞劇完美了,卻也只完美一場。若我是舞碼總監,我絕不挑妮娜,即使技巧完美,抗壓性卻其低無比,後面十幾場演出難道開天窗? 我想這是這齣戲因奧斯卡毀譽參半的地方----究竟本片想表達的是為追求完美而陷入瘋狂而不悔? 或是嘲諷那些為了逐夢而放棄一切的瘋子? 我想,或許當成一記警鐘,人生要找到自己的樣子,追尋自己夢想應當是快樂的,[黑天鵝]的分裂,不是為了嘲諷與不悔,而是提醒你我,完美的人生固然美麗,真實的人生卻比完美更可貴。有些人為藝術而瘋狂;有些人,平凡如你我,人生已經夠瘋狂了,努力找到和自我和解的方法,比拼搏凌駕萬人之上,更為重要。
結局最後,妮娜是生是死,對我而言並不重要,她是生是死都已無謂,她是死,便成就舞台上的天鵝傳奇;她是生,也像死了一樣,人們也只記得她是一則傳奇,而她自己可能都找不回自己。
這是部好看的電影,卻不令人愉快,因為它點出你我心中都有一隻黑天鵝,貪婪、慾望、忌妒、自私,而以此為名,我們殺伐、征戰、分裂、掠奪,在人生路上,忘記了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