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言堂》可以再牛一點的台北奔牛節

【聯合報╱胡朝聖】

2009.02.06 03:08 am

 

胡朝聖

 

今年牛年特別「牛」,因為你將在街頭遇到一隻隻藝術牛!原本「圈養」在華山藝文特區的「台北奔牛節」,日前已將上百隻鮮豔的牛「放牛吃草」,讓台灣人近距離欣賞藝術家天「牛」行空的創意。

這個1998年創立於蘇黎士的公共藝術展,至今已經在全球64個大小城市舉辦過,吸引超過一億人次觀賞。台北更是東京之後,亞洲第二個舉辦該展的城市(香港也將於今年2月14日舉辦)。

然而台北奔牛節似乎碰到了執行上困境,參觀人數更一直無法衝高,所幸該活動目前剛進入後期階段,日後應可多加強宣傳,讓這些創意牛隻在街上「放養」時,吸引更多人欣賞藝術家天馬行空創意。

與其他城市奔牛節相較,台北奔牛節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可以下列幾點分析。

首先,台北奔牛節在藝術呈現的完整度與多樣性來說,極為傑出,甚至比外國藝術牛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相當驕傲於台灣藝術家的整體表現。參與者以自己熟 悉的媒材進行創作,並加以延伸概念,在相當有限的費用之下不計成本投入。筆者認為台灣藝術家展現的成果,不但為奔牛節的藝術性大大加分,更為這一場國際藝 術盛事立下了可貴的良性競爭。

但這也為日後牛隻放養的執行埋下了困難的因子。原因在於國外的執行模式均為因地制宜,在藝術家還未創作之前,國外主辦單位即已將牛隻未來裝置的地點確認, 因此藝術家可針對空間的特性提出最適合也最安全的作品,相對的也就有其先天在材質選擇上的限制,必須能防止戶外天候與人為破壞的影響,多元性就不及於台灣 藝術家。

但台北狀況則又恰恰相反,因為日後放置地點未全部先確認,在主辦單位還沒能提供詳盡場域特質的狀況下,只能讓藝術家以自身熟悉的方式創作和想像,自然就無 法全面針對戶外條件製作最合適的牛隻。儘管作品呈現的豐富性凌駕於其他國家城市之上,但這些精心製作的藝術牛進入台北市區時,就必須面臨外來環境的艱困挑 戰,徒然增加日後維護的困難,進而影響觀賞者的權益。

二來,以台灣歷年來國際藝術大展的門票定價策略上來看,奔牛節300元的門票相對過高,而周邊包括紀念品或是消費區的提供又極其有限。觀眾在看完展覽之後沒有太多選擇可以繼續留下,因此難以吸引大批人潮前來,進而錯失創造商機的機會,這與慣常的大展模式是背道而馳的。

從去年的米勒大展即看出策展單位在策略運用上的不同;換個角度思考,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主辦單位該以較低票價的方式吸引觀眾入場(尤其在經濟不景氣之下, 更要注意所謂軟調的療傷文化活動可以發揮的強大功能),並提供更多展覽欣賞以外的文化消費服務,如此不但能輕鬆吸引觀眾進場,還有可能讓大眾滿載而歸,最 後主辦單位更有可能因門票和紀念品收入分攤掉龐大的展覽費用而荷包滿滿。

主辦單位Fun Captial結合公部門的力量、上百位藝術家,再加上國內企業與藝術基金會的熱情支持,呈現了不同於他國創意奔牛節。甚至連展出的方式都規畫成前、後兩期:前期於室內展廳展出,可一次看完,後期則將全數牛隻移至台北市戶外和台中、高雄的不同空間。

整體而言,「台北奔牛節」雖有美中不足,但還是值得大家前去欣賞的創意展覽。

(本文作者為藝術策展人)

2009/02/06 聯合報】